党派团体

台盟中央副主席杨健:于两个大局的结合点发力

2017-05-22 

 

2016年4月25日至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率台盟中央调研组一行赴重庆市调研。图为林文漪一行考察台资企业重庆元创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做好对台工作、积极争取民心是台盟的重要任务,要用新的视角来观察台湾民情,用柔性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做好青年一代的工作。这样,我们的声音才能‘入岛入耳入心’,才能真正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责。”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副主席杨健告诉小编,作为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参政党,台盟在对台联络方面有着天然的亲情、乡情优势。从协助引进台资,到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以及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台盟始终紧紧抓住国家工作大局与两岸关系发展大局的结合点,不忘使命。

人数虽少,声音不能小

台盟是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唯一带有地域特色、籍贯限定的参政党。台盟现在有多少成员?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1947年11月12日,台盟在香港成立。目前,我们共在19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组织,有成员3000多人。

“台湾”二字标志于党派名称之首,是因为台盟要继承和发扬台湾同胞的爱国爱乡光荣传统,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这是我们的立盟之本和历史使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台盟时指出的,“推动两岸交流,共图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是台盟一以贯之的历史责任”。

因此,我们的参政议政工作始终坚持突出特色、选准角度,紧紧抓住国家工作大局与两岸关系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多关注台胞的反应,多从推动两岸互利合作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较于其他有数万、十几万成员的党派,台盟成员人数仅3000余人。在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你们如何以少当多,发挥作用?

我们人数虽少,但声音不能小。

台盟从2007年开始,我们每五年会制定一个《参政议政工作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6个领域的12项重点课题以及主要的工作机制,这对于我们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做好参政议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提前做好规划,明确方向和目标,确保集中力量,劲往一处使。并且,我们还进行课题动态跟踪,合作机制和评估体制一环扣一环。

除了自身内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我们在外还积极借助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的力量,共同开展调研,通过借助“外脑”的方式,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库。

我们与一批研究经济民生、关注台湾问题的专家建立了制度化的长期联系,包括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改革基金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每次中共中央就经济工作、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问题征求民主党派意见之前,我们都会通过召开例会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和汲取这些专家的意见看法,将学者的专业研究角度与台盟的参政党角度相结合,最终形成我们的政策建议。

助台资“西进”

两岸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台盟做了哪些调研和建言?

“台湾”二字标志于党派名称之首,我们自然要从两岸视角谋发展,从台胞角度谋合作。

党派大调研是我们工作的“牛鼻子”。

2012年,我们的大调研是在江西,就赣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以及江西4个相关地市融入海西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

2013年的大调研是在福建省,围绕着“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题开展。早在2008年,我们就提出在海峡西岸设立经济区的设想,2011年,国务院批准海西经济区,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台盟首个专业台情研究机构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成立。这个研究所由台盟重庆市委会牵头组建,聘请相关的专家和台商作为顾问,就渝台两地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促进两地的经济交流发展。

2015年,我们创新了大调研形式,把“台创园建设发展情况”作为重点调研专题。

2016年,围绕“台资参与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创造新供给”主题,我们又分赴重庆、四川、陕西开展大调研。

事实上,7年前,在重庆,我们就做过“台资西进,IT先行”的调研。

与7年前的调研相比,2016年到重庆进行的调研有什么不同?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海西到环渤海,再到“西三角”,台资一路“北上西进”,我们也在持续关注、跟踪调研。两岸经贸关系密不可分,祖国大陆经济的一举一动,对台资都意味着新机遇。

2009年,着眼于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台盟提出了推进“台资西进,IT先行”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多个重要批示。国家工信部还专门召开了会议,针对台盟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对策措施。

当时,我们提出的建议包括,结合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在中西部重点地区和重点城市布局一批产业平台;推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中西部重点城市与台湾地区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等。

在关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其与引导台资“西进”、推动两岸互利发展相结合,也促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合作项目。

以重庆为例,经过多年建设,重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全世界每3台电脑就有1台重庆制造。而台资企业在当地IT产业集群中占比达80%。

而2016年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的数据是,截至2016年3月底,重庆市共有台资工业企业约800家,累计投资金额约300亿元人民币。

我们希望能通过此次大调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台资“西进”的作用和影响,助推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

台创园不是单纯的经济体

您刚才提到,2015年调研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台创园),创新了大调研形式,那是怎样的创新?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调研?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议时强调:要继续加强两岸同胞交流往来,实施惠及两岸同胞的政策法律措施,扩大台湾基层民众受益面和获得感。

我们选择以台创园为切入点开展调研,就是希望能够从这个小的切口出发,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现代农业乃至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个大题目服务。

在两岸农业合作方面,我们之前也有过调查研究的基础。比如2010年,台盟中央曾与农业部签订《关于共同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备忘录》。在国台办、农业部的支持配合下,2011年,我们报送的有关台创园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两次重要批示,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015年的这次调研,我们先后走访了全国10个省市,实地调查了解了祖国大陆29个台创园中的24个,是台盟开展调研工作以来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台盟在全国19个省市建有地方组织,在这次调研中,有14个地方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大调研,参与率达到8成;我们还首次实现了大调研在祖国大陆和岛内同时进行,我们组织了精干的队伍前往岛内,了解台湾基层农民、农会及乡镇公所相关人士的看法与建议,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

这次大调研有何发现?

农业部调查显示,全国29家台创园中,20个设立独立管理机构,共吸引涉台企业1175家,其中966家为农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2.2%;吸引台湾农民2340人。

我们调研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台创园的定位应十分明确——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而是一个蕴含鲜明政治内涵的经济合作平台与人员交流平台。

然而,目前,有部分地方仍按照普通开发区的思路建设台创园,把经济效益与招商引资作为首要目标,走上“土地财政”支撑园区建设的老路子。这不仅偏离了台创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影响了台创园的长远健康发展。

此外,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以及台创园在吸引两岸青年创业、挖掘文化内涵等方面功能不足,导致了有些园区发展处于停滞甚至退步的状况。

所以,我们建言,进一步明晰台创园在推动两岸农业交流、促进两岸基层民众往来中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推动台创园先行先试,助力大陆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台创园在传承中华文化、吸引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多元功能。

比如,可将台创园打造成为两岸青年施展才华、创业就业的众创空间。我们已建议台创园内专门设立青年创业项目,有条件的也可设“青年创业园”。在当前大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建立专项培训、推广资金以及科技项目等,让两岸青年在共同奋斗中增进了解与认同。

入岛入耳入心

做好对台工作、积极争取民心是台盟的重要任务。台盟如何做台湾青年的工作?

2016年1月,我们搞了个创新,和台湾“雁博青年创业家协会”(简称雁博会)举办了首次台湾青年企业家国情区情培训班。

培训班以“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为39名台湾青年企业家提供权威的政策介绍和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

事实上,这个培训班最初源于2015年9月的“大江论坛”。当时,参加论坛的雁博会的台湾青年们主动跟我们提出这一要求。台湾青年渴望深入了解大陆、融入大陆的期待由此可见一斑。

“大江论坛”是台盟的品牌活动,首次论坛在2014年5月举办。

除此之外,我们还举办了“台湾大(中)学生海西乡土文化研习营”“京台文化研习营”“汉唐文化研习营”等品牌交流活动。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研习和民俗交流让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参与到大陆的文化生活中。

根据您的经验和观察,如何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深入台胞人心?

我们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纽带。

比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台盟各级组织举办了许多纪念活动,在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大会上,林文漪主席历数台湾同胞抗日贡献,力陈两岸命运一体,在两岸台胞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我们还出版了台胞抗日系列丛书,让更多两岸同胞知道“祖国的抗日战争,台湾同胞没有缺席”。

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重视个体的经历和感受。比如,2015年,我们在上海接待了一批高中生,组织了体验式交流。

大陆的台籍人士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过来的。我们就组织他们对现在的青年进行言传身教,用亲情和乡情来促进交流。我们找了台商协会的老会长,他把孩子们都请到他家里。关于大陆的发展和两岸政策,乡亲们说的孩子们就更容易信服。

总之,要用新的视角来观察台湾民情,用柔性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做好青年一代的工作。这样,我们的声音才能“入岛入耳入心”,才能真正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责。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怎么和年轻人交流,力图为台湾青年的成长、成才、成功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本文采访时间为2016年。文/陈融雪,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上一条:万钢:团结“侨”“海” 致力为公 下一条:【党派故事】台盟:人少声不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