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年会和“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影响”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在这场统战理论界的重要“神仙会”上,各位理论大咖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头脑风暴”。新语君第一时间跟进,陆续刊发会议期间部分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敬请关注!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山河、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西藏为例,仅“十二五”期间,国家就投资10亿余元对46项重点文物进行了维修保护,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藏戏、格萨尔史诗和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重大文化工程对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国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及其认同教育存在短板,使中华文化认同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实施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工程,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必须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党委要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工作举措、保障措施、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内容,统一部署、统筹实施。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宗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要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级干部中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自治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教育机构,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的必修内容。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和选拔使用掌握党的民族理论、熟悉民族工作、践行民族团结的干部。
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立法权,制定和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相关法规、办法等,构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规体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和矛盾,保证各族群众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破坏活动,依法查处损害中华文化认同、损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运用国际法的原则及其相关程序和规定,维护中国的文化主权。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文化工程,以史实为依据,通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象征符号的再生产,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要加强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纪念馆的建设,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重要展陈内容。要高度重视学校统编教材编写和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把“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每个青少年心灵深处。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小康村建设、对口支援等一系列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通过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安七一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