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才交流会现已成为国家人才项目引进的重要平台,发挥着重大项目洽谈对接的重要作用。
仅以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这一交流会(以下简称“海创周”)为例,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介绍:“海创周创办14年来,共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余名留学人员及1200名客商,与国内两万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进行合作洽谈,共签订合同4900余项。已经有超过3000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2000多家,累计创造产值6300亿元人民币。在软件信息服务、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部分创业者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窥一斑而知全貌,由此可见海归人才交流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而不可忽视的作用。
看点1:
盘点值得一看的交流会
9月13日至15日,第15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在成都举行。本届海科会以“汇聚海外英才,万侨创新西部”为主题,努力搭建国家“双创”战略与“万侨创新行动”在中国西部的实践平台、海外人才科技项目与中国西部省区市的合作平台、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与前沿产业发展的促进平台、四川创新创业环境展示与对外开放的引领平台。
9月26日,宁波人才科技周也暨将开幕。据有关方面介绍,此次人才科技周以“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为主旨,主题是“集聚智能经济人才,共创产业发展优势”。
10月12至13日,第九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简称“海洽会”)将于山东德州召开。大会将围绕“集聚海内外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搭建山东与海内外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的交流对接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来鲁创新创业。
而在12月中下旬,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8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将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的活动内容包括峰会论坛、展览展示、人才招聘、项目对接、政策推介、实地考察六大板块,继续坚持“面向海内外,服务全中国”的办会宗旨,实现留交会“广州搭台、全国唱戏”的目标。
看点2:
人才有需求平台有优势
上述几个海归人才交流会的对接合作项目大部分集中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生物(生物医疗、生物测序等)、高端装备(海工、军工装备)、新能源(锂电池、氢气燃料等)、新材料(石墨烯、黑磷、柔性面板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水平高。
而人才,尤其是掌握着高精尖技术的与会归国留学生,则是这些科研项目的关键所在。正如汤涛所言:“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留学人才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骨干力量。”
但只有“千里马”而缺了“伯乐”可是万万不行的。
通过仔细研究这些交流会的运作模式,发现了一个共性:资本与科技借着交流会这一平台实现联姻。聪明的资本敏锐地捕捉到真正的高端科研成果以实现变现,交流会以对接合作项目、高精尖人才、资本与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这4个要素来实现平台的构建。
简单地说,就是海归科研人员携带着自己的项目在交流会搭建的平台上与资本方达成合作。以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为例,百度李彦宏、华大基因汪建、药明康德李革、锐博生物张必良、威创视讯何正宇等均是从这里开始,迈出回国创新创业的第一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人拥有顶尖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少不了软银赛富、红杉资本、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等一线风投、创投在这里的参与。
科技与资本借着交流会汇聚,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信息没有产生无谓的损耗,因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应与产业效应。
看点3: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但从中国经济的结构来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是一种“数量”上的占优,相对而言,“质量”依旧欠缺。比如: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值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海归人才交流会作为国家人才项目引进的重要平台,发挥着重大项目洽谈对接的重要作用。一些留学海外的科研人员在国外学有所成后,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海归人才交流会则为其提供了平台。目前,这类交流会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帮助高层次海归人才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动力,助力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实现向“智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在发展,海归队伍在变化。开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归人才交流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