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林教授,男,1963年10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1993年3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3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
他先后主讲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数据结构》等8门课程,主持一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荣获第七届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数据库、嵌入式系统以及软件理论等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5篇;参与完成纵向和横向项目20多项,其中通过省部级鉴定验收项目4项。
教学艺术——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记者:在26年的教师生涯中,您在教学方面有什么心得?
朱院长:26年来我给本科生开设了8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工作总量超过1万学时。在这平凡的教师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挚爱教育事业、精心组织教学、加强实践创新教学,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具体来说,首先是挚爱教育事业。教师工作是一个无法完全量化考核的工作,要有爱与责任心,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潜移默化地传授做人的道理,三尺讲台就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一个舞台,学生是最直接的观众,也是最直接的评委,在这个舞台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最有发言权。可以说,从教26年来,无论在哪一所高校任教,无论教授哪一届学生,我在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要精心组织教学。“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讲好一门课,不仅要有精深的学术功底,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还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要广闻博见,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此外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从中学会多角度思维,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成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一点也不能忽视。多年来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性竞赛,结合全国以及山东省的竞赛活动,组织举办相应的校内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记者:长久以来,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里苦心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是什么样的动力激发着您对这个专业持久不灭的学术热情?
朱院长:可能是有一种对这个行业的情有独钟吧。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精益求精地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记者:具体来说如何去演绎这门教学艺术呢?
朱院长:大学教授的课程要教得好,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只有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才能驾驭学术发展的脉络与前沿,才能把最优秀和最先进的成果及时传播给学生,才能站在高山之巅去审视和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讲好一门课,一要学养深厚,有精深的学术功底;二要广见博识,融会贯通;三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四要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倾心投入,孜孜不倦,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进行实践验证创新的激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潜心研究讲课的“门道”,并不断在实践中体验,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比较特别的教学风格。
立院之基——一心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发展
记者: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自2008年分院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在您的带领下,这四年中信息与电子工程的学术研究、学生工作可谓硕果累累。作为学院的“掌舵者”,您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朱院长:我认为公平和谐的氛围及一心为了学生的宗旨,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凝聚人心的基础。一切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积极鼓励先进,激励大家奋进。青年教师的无私奉献、团结一心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发展的源动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现在的基本情况吧。
朱院长:自2008年分拆之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获批省级精品课程1门,2012年又新增省级精品课程4门;有一名教师荣获山东省第七届教学名师称号,一名青年教师荣获山东工商学院教学名师称号;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获批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自然基金5项,发表权威期刊论文近20篇。在学校2009-2012首轮学科建设中,两个学校扶持的学科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这四年来学生在全国性的竞赛中成绩显著,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生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校前茅。学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得过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10多项,考研录取率保持在18%左右。
记者: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在这一点上,您是怎么做的?
朱院长: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再好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也不被学生认可。对此,我们一是规范课程大纲,细化课程要求;二是规范成绩考核,全程式多样化,就是除了期末考试,加入了期中考试、课程小测试、平时作业和实验报告,由这些辅助考核成绩来综合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三是强化课堂纪律,保证到课率;四是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自觉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五是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学科方面,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研究探讨学科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我们主动地合理组织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或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在合作共事的过程中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同时强调创新实践教学,形成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多年来,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性竞赛,结合全国以及山东省的竞赛活动,组织举办相应的校内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以人为本——促进学风转变,优化师资队伍
记者:我们学校现在正在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而努力,作为工科学院的院长,您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
朱院长: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我们学校工科院系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要满足这一社会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除了课堂、实验室、实习等传统教学环节外,还需要加强学科性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风转变,希望学校加大相关的投入,使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训练),使得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能够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高水平的学科与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而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就必须以人为本,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创建以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并能够建立强烈探索未知的氛围,以构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作者:王雁霖 审核;孙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