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政协

凝聚社会共识 画出最大同心圆

2020-12-28 

 

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论断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本质特征,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属性,这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今后奋斗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人民政协作为实现党的领导和凝聚团结各界人士的专门协商机构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大有可为。人民政协也应当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发挥独特优势。

人民政协作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和统一战线的组织,基本的特征和功能就在于其包容性、人民性、多元性,能把社会各界人士、各个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群体,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式,统一思想,教育引导群众,凝聚社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有序的政治环境。

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基础在于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这应是人民最大的共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宏伟蓝图,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用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团结人民群众,用实现第二个百年梦的战略目标鼓舞全体人民,不断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凝聚共识工作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是基础性政治建设,虽然看不见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却是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往往都伴随着社会阶层分化、阶级利益冲突,甚至剧烈的社会动荡。能否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政治体制是否具有社会整合能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优势,已经创造了“两个奇迹”,也将创造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凝聚共识并不否认社会利益的多元和差别,而是在承认客观社会多元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一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伴随着社会矛盾冲突化解的历史过程。正是由于存在客观上这些矛盾,才需要不断凝聚人民的共识,这决定了人民政协发挥凝聚共识职能时,不能只讲抽象的大道理,“空对空”,而是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不遮丑、不回避矛盾,处理好凝聚共识与多元化利益之间的关系,把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目标作为凝聚共识的着眼点,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凝聚共识的着力点,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人民政协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凝聚共识在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用协商包容的理念不断推进政协自身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加强人民政协各项制度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全面现代化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型社会群体、多元利益诉求、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关注和研究,发挥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团结教育引导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现代化凝聚共识。

[作者董亚炜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上一条:汪洋主持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 下一条:把握四个关键 广泛凝聚共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