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在党的97岁生日之际,我带着学校统战部的学习使命,一早就出发经由北京转机至延安二十里铺机场,来到这个令人魂牵梦绕、无比神圣而又神秘的地方。
1934年10月,红军8万6千人从江西出发,血染湘江,长卧雪山,永眠草地,万里征程上,每300米就有1名战士倒下,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仅仅剩7000人。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前仆后继不惧牺牲?什么样的气概让他们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到延安,切身体验中国共产党13年的奋斗历程,寻找20多万青年冲破重重阻碍奔向延安的动力源泉。正如贺敬之所题“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当年在延安,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具备怎样强大的精神力量,用了什么办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戴,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聚集了战无不胜的勇气和力量?
2018年 7月1日至7月7日,山东省留学归国人士代表研修班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来到延安,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学习过程
7月1日下午到达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报到,领取房卡饭卡以及八路军军服。浅灰色的八路军军服穿到身上,倍感神清气爽,自豪无比。
7月2日上午,开班仪式,延安大学杨延虎教授给我们上第一课《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介绍了党中央在延安的作为,毛主席著作中大量文章都是在延安完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工作作风。
7月2日下午,登上宝塔山,参观抗大纪念馆,延安党校刘杰副教授现场教学《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抗日军政大学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培养了抗日军政干部达20余万人。抗日军政大学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以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了我党无数优秀的青年战士,走出了3任国家主席,7名元帅,8位上将。
7月3日上午,延安干部培训学员李世明教授现场授课《张思德及其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启示》,全体学员在张思德塑像前集体朗诵《为人民服务》。面对张思德塑像,深刻体会毛主席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参观枣园革命旧址,1944年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迁至枣园,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此居住,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共七大。
情景教学,观看红秀情景剧《延安延安》,讲述了红军历经艰难到达延安,领导抗战,妇女解放,大生产运动,创作《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胜利,解放全中国的故事。这场情景剧深刻打动了我们的心,看到剧中的艰难,所有人都流下了热泪。大家会后讨论,当时的延安如此艰苦,依然有无数青年志士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封锁来到延安,为的就是这种保家卫国的精神,这种解放劳苦大众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大家纷纷都感慨,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时候,有幸接触到这红色的思想,相信也会热血沸腾,毫不犹豫的奔赴进来。
7月3日下午,红色故事会《延安精神薪火相传,革命后代话初心》,赵而陆元帅的女儿现身讲述元帅的故事,再次被感动到热泪横流。
7月4日上午,专题教学《留学人员工作和欧美同学会事业发展》,由欧美同学会的负责人讲述欧美同学会的发展以及服务情况。
7月4日下午,仪式教学,全体学员来到四八烈士陵园,送花圈,祭奠革命先烈。这里安息着王若飞、博古、叶挺,还有叶挺的家人。
然后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大学张文生教授讲解《窑洞对及其现实启示》。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此居住,指挥抗战敌后战场。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里,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回答说:行,这就是民主。在毛主席旧居的小石桌旁,毛主席向斯诺阐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7月5日上午,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讲授《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情》。毛岸英是毛主席唯一器重的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毛主席依然决然的送岸英参战,大家都觉得毛主席“狠心”,可是当后人在毛主席的遗物里看到岸英的整齐的衣装,和布满泪痕的“儿啊”的纸迹,毛主席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感觉到?这种大义之后的亲情,让我潸然泪下。
7月5日下午,南泥湾现场教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程伟副教授讲授《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1939年,延安生活资源匮乏,环境艰苦,人民群众赋税过重。毛主席提出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且自己带头开辟菜园种地。1941年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开荒种地,到43年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了当时的口号和目标,人人劳动,为了保护官兵,甚至出台了“不准早到晚退”的命令。
7月6日上午,来到梁家河现场教学,延安大学王维东教授主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与时代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7年,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陕北梁家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
7月6日下午,专题教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陈国清教授主讲《延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结班仪式,6名学员代表发言,颁发结业证书,在班期上签名。
7月7日上午,离开延安。
二、心得体会
此次延安学习,历时一周,心底里为之震撼。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在延安的点点滴滴,促进了我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的升华,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责任担当和情怀,让我们无比敬仰。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透漏了新一代建设者的意志。“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归国华侨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 魏广芬